微信掃碼進群,分享你的
備考經歷
1.“六藝”教育是西周時期學校教育的基本學科,其中心是( )。
A.孝的教育
B.禮樂的教育
C.書的教育
D.御的教育
2.家訪是傳統而有效的溝通手段,也是教師了解學生的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教師家訪要提前“備課”,其中一項重要的內容就是針對不同的學生該采用怎樣的方法,家長對教師反映的情況持何種態度,教師又該如何應對。下列應對行為中,不正確的一項是( )。
A.家訪主要以報喜為主,多說優點、長處,在短處中找長處
B.肯定了家長的付出,提醒家長今后要注意的方面
C.家長和教師是同盟軍,只要是家長批評學生的地方,老師都要進一步指責
D.放下“教育權威”的架子,向家長征求意見,虛心聽取他們的批評和建議
3.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研究、分析、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圍繞問題展開,這是( )特點。
A.自主學習
B.探究學習
C.分析學習
D.接受學習
4.相對而言,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主要意義的課程是( )。
A.分科課程
B.經驗課程
C.綜合課程
D.隱形課程
5.學生學習成績好并不意味著道德修養水平高,這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堅持( )。
A.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相結合
B.教師主導作用與學生主體作用相結合
C.掌握知識與發展智力相結合
D.知識傳授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
6.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教師要因材施教,這說明學生的身心發展具有()
A.穩定性
B.差異性
C.階段性
D.順序性
7.張老師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非常注意觀察并記錄學生的發言、動作、交往等各種情況,并進行深入的反思,為以后改進教學做好準備。張老師在這里承擔的角色是()
A.教育實踐的研究者
B.學生發展的促進者
C.學生與社會的中介
D.學生發展的指導者
8.下列選項不屬于師德規范的是()
A.愛國守法
B.舍己救人
C.終身學習
D.愛崗敬業
9.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是()
A.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B.是否促進學生個性發展
C.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D.是否能提高學生的成績
10.我國現行法律對教師職業的規定認為,教師職業是一種()
A.私人職業
B.從屬職業
C.專門職業
D.附加職業
【參考答案解析】
1.B【解析】西周的學校實行“六藝”教育,所謂六藝是指禮、樂、射、御、書、數,其中禮、樂是。
2.C【解析】對于家長指出學生身上的不足之處,教師要客觀分析。若情況不實,則要做好家長的思想工作,消除誤解;若情況屬實,則要和家長一起找出幫助學生改進的方法,而不是“搭家長的腔”,對學生提出更為嚴厲的批評。
3.B【解析】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發現、研究、分析、解決問題,整個學習過程圍繞問題展開,這是探究學習的特點。
4.B【解析】經驗課程也稱活動課程,它是以學生的主體性活動經驗為中心組織的課程。經驗課程著眼于學生的興趣和動機,主張通過一系列的由學生自己組織的活動,使學生獲得經驗、培養興趣、解決問題、鍛煉能力。經驗課程對于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培養學生的興趣特長,豐富學生的精神生活,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和思想品德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5.D【解析】學生學習成績好并不意味著道德修養水平高,表明在教學過程中要遵循傳授知識與思想品德教育相結合的規律。不能認為學生學習了知識以后,思想品德自然會隨之提高。因為教學的教育性須要經過教師給學生施加積極影響,須通過啟發、激勵,使學生對所學知識產生積極的態度,教學的教育性才得以實現。
6.B【解析】根據個體發展的個別差異性規律,教育須因材施教,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潛能和積極因素,使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大的發展。
7.A【解析】教師具有“研究者”角色。教師的研究,不僅是對科學知識的研究,更有對教育對象即學生的研究,對教師和學生交往的研究等。題干中張老師的行為屬于對學生的研究。
8.B【解析】略。
9.C【解析】能否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
10.C【解析】《中華人民共和國教師法》第三條對教師的概念做了全面、科學的界定:教師是履行教育教學職責的專業人員,承擔教書育人、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質的使命。由此可見教師職業是一種專門職業。
相關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