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態度改變的先決條件是( )
A.社會風氣
B.認知失調
C.態度定勢
D.道德認知水平
2.一篇課文,如果記憶20次能夠達到背熟,那么如果要想達到佳的學習程度,應該記憶( )次。
A.20
B.25
C.30
D.40
3.人腦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觀事物的個別屬性的反映是( )
A.感覺
B.知覺
C.記憶
D.表象
4.( )是注意穩定性的品質特征。
A.廣度
B.強度
C.時間
D.空間
5.出乎意料的緊急情況下所引起的情緒狀態稱為( )
A.心境
B.應激
C.激情
D.熱情
6.( )指教材被分成若干小步子,學生可自定學習步調,讓學生對學習內容進行積極反應,并給予及時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低。
A.程序教學
B.組織教學
C.個別化教學
D.指導教學
7.小斌的媽媽為了激勵小斌學習,答應小斌,只要他期末考試的成績進入班級的前10名,就帶他去旅游。小斌為了去旅游而努力學習,這種學習動機屬于( )。
A.內部動機
B.外部動機
C.高尚動機
D.從屬動機
8.關關在班上的成績排名靠后,她為了改變自己在班上的排名而努力學習。根據奧蘇貝爾關于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理論,關關的學習動機屬于( )。
A.附屬內驅力
B.欲望內驅力
C.認知內驅力
D.自我提高內驅力
9.由于個體的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稱作( )。
A.外部動機
B.需要動機
C.內部動機
D.隱蔽性動機
10.行為塑造和行為矯正的原理和依據是( )。
A.操作性條件作用
B.經典條件作用
C.精神分析理論
D.認知理論
【參考答案解析】
1.B【解析】略。
2.C【解析】過度學習達到50%,即學習的熟練程度達到150%時,學習的效果好。記憶20×150%=30次,效果好。
3.A【解析】題干所述為感覺的概念。
4.C【解析】注意穩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同一活動上的時間。
5.B
6.A【解析】程序教學是一種個別化的教學方式,根據對學習過程的設想,把教材分解成許多小項目,按一定順序加以排列,對每個項目提出問題,通過教學機器或者程序材料呈現,要求學生做出選擇反應,然后給予正確答案以便核對,它讓學生對所學內容進行積極反應,給予強化和反饋,使錯誤率低。所以選擇A。
7.B【解析】外部動機往往是因為外部誘因引起的,題目中,小斌的媽媽答應小斌成績進入前10名就帶他去旅游,所以小斌才努力學習,體現的是外部動機。
8.D【解析】奧蘇貝爾認為,學校情境中的成就動機包括三方面的內驅力:認知內驅力、自我提高內驅力和附屬內驅力。認知內驅力是指一種學生渴望了解和理解,要求掌握知識以及系統地闡述問題并解決問題的傾向。自我提高內驅力是個體要求憑自己勝任工作的才能和工作成就而贏得相應地位的愿望。附屬內驅力是學生為了保持家長和教師等的贊許或認可而努力學習的一種需要。它是一種外部的動機。題干中關關為了改變排名而努力學習,是為了提高自己在班級的地位,故本題答案為D。
9.C【解析】根據動機產生過程中需要和誘因作用的權重不同,可以把動機分為內在動機和外在動機。由于個體的內在需要引起的動機稱作內部動機。
10.A【解析】行為矯正主要是利用操作性條件反射不斷做系統性的努力來改變或者形成習得的行為習慣,斯金納描述了反應性條件反射和操作性條件反射的區別,操作性條件反射是指行為的結果控制該行為在未來的出現,斯金納的工作構筑了行為矯正學的基礎。行為塑造就是系統地、及時地對兒童所表現出的那些接近目標行為的一系列相似行為進行強化,從而使兒童終建立起目標行為的方法。
相關推薦: